小孩流鼻涕吃什么药

2023-11-22

【导读】一看到自己的宝贝流鼻涕宝妈们就开始不淡定了,一定是着凉了,一定是感冒了,一定又是过敏了!宝妈们还是不要再自己胡乱猜测了,小孩流鼻涕的原因是什么?小孩流鼻涕吃什么药?让小编带您把疑问一一解开!

宝宝流鼻涕怎么治疗

流鼻涕多伴有鼻塞症状,有的还表现有头昏、头痛、嗅觉减退、说话带有鼻音等,如果不积极治疗,还可引起中耳炎、气管炎、肺炎、心肌炎、肾炎等并发症。因此,孩子常流鼻涕一定要重视。不同的鼻涕,又有不同的治疗方法。

一、急性鼻炎(即感冒)

1、孩子患感冒时,饮食宜清淡,易消化,要多让孩子喝水。

2、注意室内通风。

3、发热时要适当休息,如果病情较重,最好卧床休息。

4、在冬春感冒高发季节,可给孩子服用姜糖大枣汤〔生姜10克、大枣10克、红糖70克水煎服〕,可以预防感冒。

二、急、慢性鼻窦炎

治疗急性鼻窦炎,要用足量的抗生素来控制感染,防止转为慢性。鼻腔局部点药可使用盐酸羟甲唑琳喷鼻剂、3%~3.5%的高渗盐水等。

而慢性鼻窦炎以局部治疗为主,可选用盐酸羟甲唑啉喷鼻剂、3%~3.5%的高渗盐水、辅舒良喷鼻剂、雷诺考特喷鼻剂、伯克纳喷鼻剂等。但血管收缩剂滴鼻不宜长期使用,以免发生药物性鼻炎。另外可选用鼻渊丸、鼻渊舒口服液、鼻炎丸等口服中成药,疗程一定要足够。

三、过敏性鼻炎

治疗过敏性鼻炎的方法有脱敏疗法,药物疗法,微波、激光局部治疗和手术疗法。过敏性鼻炎的孩子要加强锻炼,以增强体质,提高机体的免疫力。另外在饮食上也要注意,忌食寒凉、辛辣等刺激性食物,如冷饮、芥末、辣椒等,慎食鱼、虾、蟹类等海产食物。多吃一些含维生素C、维生素A丰富的食物,如大白菜、小白菜、白萝卜等。适量吃些生姜、蒜、韭菜、香菜以及糯米、山药、大枣、莲子、红糖和桂圆等,对减缓过敏性鼻炎的症状有一定好处。

婴儿流鼻涕怎么办

上面我们了解了婴儿流鼻涕的原因有很多种。如果不是疾病方面的原因,是不需要去看医生的,因为这样,流鼻涕是能治愈的,如果是疾病方面的原因,则需要去看医生,只有经过医生的治疗才会痊愈。

如果婴儿因为感冒流鼻涕了,我们做父母的一定要积极配合,给孩子治疗感冒。在治疗感冒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给宝宝做好鼻涕的清洁工作。这时候,婴儿一点自理能力也没有,全靠父母的悉心照顾。

首先宝宝流鼻涕的时候,做父母的一定要注意,千万不要随便地用纸拿起来给宝宝擦,宝宝的鼻子太娇嫩了,如果随便的用纸擦,就会让他的鼻子变红,变的疼,就会让他更加大哭闹不止。最好的方法就是用湿巾或者是干净的棉毛巾给婴儿擦拭。

其次,妈妈们也可以准备干净的纯棉的毛巾,在锅里蒸上几分钟,这样拿出来把水拧干,注意,温度不能过高,如果温度过高的话,就会烫伤宝宝的皮肤,宝宝的皮肤很娇嫩,一定要好好的保护。妈妈们可以用自己的胳膊,试探一下温度,如果自己感觉到不烫了,就可以把热毛巾放在宝宝的鼻梁处,这样用温度把宝宝的鼻子进行温度蒸。

用这样的方法多做几次后,婴儿的鼻子就会很通气。这样也不会有流鼻涕的现象了。当然这种方法一定要家长做好。

小孩流鼻血怎么办

很多家长遇到小孩流鼻血的情况往往措手不及,或者违反常识,导致孩子流鼻血严重。

1、首先家长要镇静,安慰孩子,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惊慌失措,使孩子害怕,哭闹不安。

2、将宝宝取坐位或半坐位,头略向前倾,不能取仰卧位,也不能头向后仰,以免血液呛入呼吸道。若血流入咽部,刺激咽部咳嗽后会加重出血。

3、长期大量的鼻出血会导致休克甚至有生命危险,因此应及时到医院,请专科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,以免延误病情。

4、平时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,不要随意抠挖鼻孔。

5、积极防治鼻炎、鼻窦炎等疾病。

6、保证宝宝有充足的休息时间,多吃新鲜的果蔬,促进痊愈和巩固疗效 。

宝宝流鼻涕的原因

年幼的宝宝鼻腔本来就分泌物较多,加上鼻腔通道较窄,流鼻涕时很容易被堵塞。那么宝宝的鼻涕流个不停是什么原因引起的?各位妈妈应学会通过观察鼻涕的颜色、浓度来判断病因。

病因一:感冒

感冒引起鼻腔粘膜充血肿胀,腺体分泌增多,形成鼻涕。开始为清水样,3-5天后渐为脓涕,以后逐渐痊愈。

病因二:过敏性鼻炎

过敏性鼻炎会让宝宝常流清涕,并伴有鼻塞、鼻痒、打喷嚏等症状,尤其清晨起床后更为明显。

病因三:鼻腔有异物

这种情况多发生于3岁左右的宝宝,因为好奇,常不小心把纸张、豆类等异物放入鼻腔内,若家长不及时发现,时间一久,可导致鼻腔有臭味,流脓涕,甚至带有血丝。

病因四:鼻息肉

如果妈妈发现宝宝不仅流脓涕、头昏头痛、睡觉打呼噜,甚至出现外鼻畸形、鼻梁宽而膨大时,就要警惕宝宝患上鼻息肉了。

病因五:急慢性鼻炎继发鼻窦炎

宝宝因急慢性鼻炎继发鼻窦炎时,常常会反复流脓涕、张口呼吸,有时还伴有打鼾、头痛等症状。

小贴士:妈妈发现宝宝流鼻涕符合以上任何一种症状,先别急着给宝宝用药,而应及时带宝宝到医院就诊,在医生的建议下采取相应对策。


参考资料

标签: